丹东拼团购房197群(148)
  • 浅浅: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?
  • 雪花飘飘:好的呢。
  • 零: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?
  • 英雄:我去看过,很齐全。
  • 牛转乾坤: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?
  • 日记本:这个楼盘性价比高。
  • 回忆: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。
  • 大头: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。
  • 吃了么: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。
  • 蓝天: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。
227人申请入群

2016高房价下买得起房子的是谁

发布时间: 2016-12-13 15:06:26

来源: 中国青年报

分类: 国内动态

536次浏览


微信里有人贴了一篇小说,篇幅很短,纯属虚构。

写的是京城一位大伯一位大妈,两人一商量就把自己住的房子卖了,然后再租回来自己住。他们拿着这800万周游世界,退休后的日子轻松自在,还剩了一多半留着养老。几年之后,楼市坍塌,他们又用180万把自己的房子买了回来。

这篇文字像是调侃,但又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。它的根据就是真有楼市坍塌的例子,日本发生过,香港发生过,美国也有过次贷危机,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。那些比小说还生动的事实,一直在提醒人们,楼市的风险比股市还大。

2016年里,楼市风险一再被提起,超过了此前所用词语的严厉程度。感觉上像是越来越近,但房价继续上涨,越涨越高,近于疯狂。现在问题来了:还买不买房子呢?

房价越涨越高,买得起房子的是谁

有个调研机构在今年夏天做了一个问卷调查,有超过90%的人认为房价太高不能承受。

可是,一年又一年不断猛涨的房子,成交量看起来还在上升,至少并没有降低太多。那么,是谁在买那些价格很高的房子?更奇诡的是,楼市偶然降了一点,买房子的人立刻减少,这至少传达了一部分信息,买房子的人可能希望房价上涨,有炒作盈利的机会。

实际上,今年买房的人中,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是投资投机者。

深圳楼市上,投资投机买房子的人随处可见。中原地产华南区董事总经理李耀智说,因看好节节上升的房价,目前在深圳购房客户中,投资客占比达3-4成,超过2009年的历史高位,并且他们大多数是用杠杆来进行投资,这自然存在巨大风险。

所谓杠杆,就是指借钱进行投资,同样的收益率,相比起只使用自有本金,获益要多很多。越是负债率高的社会,人们的逐利冲动也越强,而且随着国人对各种杠杆工具越来越熟悉,在信息化时代也越来越容易使用,于是,杠杆越来越多,越来越高。

在售楼处询问的人,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炒房客,甚至还有人从香港过来。中介人士透露,从去年到今年,来深圳谘询购房的港人同比至少增长三倍。已近六旬的香港杨女士,在深圳龙岗购置一套170平方米的住宅,短期内涨了100万元后便快速脱手,再转至深圳前海抢购了一套大户型,几个月后出售再净赚200万元。

大量散户也积极入手楼市想捞一笔。越来越多的深圳人加入到众筹买房、联合炒房的队伍。

央行发布今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,2016年9月末,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25.33万亿元,同比增长25.2%;1-9月增加4.32万亿元,同比多增1.5万亿元,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42.5%。

有评论人士表示,房价越来越高,支撑它的,就只剩下投资需求了。股市不行,实体经济不行,只能跑去炒房。按北大国发院学者徐建国的估算,中国居民、企业、政府的总债务已经达到 GDP的2.5倍左右。如果按平均利率为6%的话,每年的利息就要高达GDP的15%,超出GDP名义增速的一倍。

钱要是不能用来升值,就还不起利息。怎么办?很多人就选择在一线城市炒房。

面对越来越高的房价,有人后悔以前没有买房

选择了在上海发展的年轻人,买房的压力比其他城市要大一些。因为他们的最初几年不用考虑买房,几年后到了婚恋年龄时,上海女性看重的不是那些虚头巴虚脑的东西,而是有房有车的实力。

26岁的陈先生来自陕西,大学读的少年班,18岁毕业后进入当地一家国企,后被人才引进入沪,如今在一家外资银行工作。现在他年薪40万,还没有买房。

“上海这一年来房价涨得太快,外环周浦新房都要卖到5万每平方米了,算90平方米的两房,也要近500万了,市区看得中的房子都是七八百万的,如果贷款400万,还30年,一个月要还2万!”陈先生说,自己混得也不算差,赤手空拳打拼到现在,很不容易。如果像我这样的新上海人,都觉得买不起房,要考虑逃离上海,可见房价有多疯狂,“看不到希望的话,我可能会选择离开。”

像他这样在一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,还有很多。他们要在大学毕业后找到每月几万块的工作,然后不吃不喝积攒数百万元首付款。不幸的是,等他们几年后好不容易凑齐了,首付又涨了几百万。

来深圳工作了8年的张先生,先后在迅雷、腾讯等大型IT公司做过,年薪不低。据他介绍,收入最高的时候,他和女朋友两人一个月有5万元,但两人在深圳工作了这么多年,依然没买房,“两年前,要是让家里资助一半,本来可以付个首付,买套小婚房。但我现在创业了,收入大不如前,目前这房价,更买不起了。”

在北京读书后留下来工作的阿玲,回忆起当初要买房子的事情,一脸无奈。“我家一直住在北苑这,北五环外七八年前都是荒地,渐渐盖了很多新楼盘。2009年还在读书时我就关注过房价,当时劝我妈买一个88平米的二居室,均价6000。可惜当年我没有话语权,家里没听我的,现在那套房子每平米已经涨到6万了。”

许多想买房子的年轻人,后悔自己没有早几年买房。现在,他们看着一个个新开盘的小区,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。他们买不起的房子,被炒房的人买走了,空置那里,等待升值。

往年,房地产热会带动钢铁、混凝土、家具、家电、装修等行业发展。今年它对很多下游行业的影响不大。家电销售没有明显提升,装修公司的活没有明显增多。这说明今年很多出手买房者,并不是买来自住的刚需一族。

房价连续疯涨之后,差不多就没有刚需者了

刚需是什么?刚需是需求的一种,相对于弹性需求而言,它是刚性的,受价格影响较小。有人把它比作食盐,不仅是必需品,并且不存在可替代性。还比如,一个人患了急性阑尾炎,这时的手术也是刚需,不仅必须,而且急迫,不能看手术价格贵还是不贵。

从这个角度看,住房是刚性需求,而购房不一定是,有租赁的方式可以替代,也可以等几年再购房。

21世纪网今年春季有一篇署名文章《深圳买房负担全球第一,大利空突袭深圳楼市》说,现在的深圳楼市“刚需一族”早就买不起房子了。

11月底12月初,北京新房成交均价45788元/平方米。上海11月新建住房成交均价48214元/平方米,深圳11月一手住宅成交均价为54986元/平方米,这个价格是高还是低,工薪族是否能承受?

以深圳为例, 2015年深圳平均月薪为7261元。从收入水平上来看,深圳拿平均工资的一对夫妇,一个月税前收入之和接近1.5万左右。他们购买一套100平的房子550万左右,不交税不吃不喝不养孩子,需要三十多年的收入。如果交税吃饭穿衣养孩子,剩下的钱买房,可能要一百多年的收入才行。现在即使按揭购房,两口子的收入加起来,也不够还月供。

这时候不仅没有刚性需求,连需求都没有了。按照经济学的理解,需求是指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,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。如果你“愿意”购买,并且“能够”购买,才算是有了需求。

有些人不得不买房子,为的是在大城市里扎根

过去的十几年,房子是增值最快的资产,买了房的人赌对了这个大趋势。

有评论人士说,今年,如脱缰之马急速上升的房价,更是让万家灯火中增添了几家欢喜几家忧,买房人则要用更多时间来攒钱,有的人以前举全家之力勉强凑齐首付,在这一轮牛市之后举全家之力也难凑齐首付了。

11月16日,《中国青年报》发表一篇题为《一个女博士的“月亮与六便士”》的冰点特稿,引起了许多关注。

特稿中写到一位化名为陈盈的女博士,终于买到了房子,能在北京扎下根了。当初从四川大学读完本硕,来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时,她看着疯狂的房价曾一脸不屑:“这么贵,谁会买呀。”后来,她一次次被现实打脸。

周围年龄相仿的80后同学要么已经买房,要么准备买房。尽管,大家都有良好的学历背景和体面的工作,但在买房这件事情上都必须依靠父母甚至是全家亲戚的大力支持。

文章还写到一些让人无奈的买房故事。

陈盈的一位老师在2005年来到北京,一直觉得房价贵没买房,蜗居在单位分配的一间小房子里,他和老婆都喜欢看《梦想改造家》这类节目。直到去年,这位老师才在六环外买了一套房。

她的博士同门师兄在犹豫了一年之后,终于决定离开北京。师兄原本在北京一家国内顶级刊物工作,平台很好,但月薪只有五六千元,其中一半要用来付房租。他决定南下,去一所普通的高校,因为新单位给他20多万元的安家费,外加每平方米3000元的购房优惠。

漂泊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太多,买得起房子的太少,现在的一个实际问题是,他们要不要逃离北上广。

比如阿伟,2011年大学毕业来京,辛苦工作5年后,每月工资涨到了一万多,不算少了。今年3月,阿伟在父母的帮衬下在湖北武汉买了一套房,首付50多万,月供要6000多。他准备以后回故乡落户,但现在还不能回去,“按照武汉的工资水平,我绝对还不起房贷。只有在北京挣钱才养得起武汉的房子。”

有个数据说,1997年,城镇常住人口不到4亿,有668个城市;而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7亿,但城市数量减少到654个。1998年,常住人口在20万以下的城市有370个,到2014年减少240个,负增长130%。

一二线城市有着三四线城市无法比拟的文化资源、商业环境、医疗资源、工作机会,除非万不得已,打工一族不愿回到故乡。

责任编辑: xiongliwen

团购报名